欢迎光临武训教育基金会官网!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学校园地

弘扬武训精神 争做好少年 ——定远寨镇秦闫小学纪念武训先生诞辰183周年活动纪实

发布时间:2021-12-06 00:00:00 人气: 来源:jiuzhan

弘扬武训精神 争做好少年 ——定远寨镇秦闫小学纪念武训先生诞辰183周年活动纪实 2021年12月5日是平民教育家武训先生诞辰183周年。 为了学习和弘扬武训精神,冠县定远寨镇秦闫小学开展了纪念武训先生诞辰183周年活动。具体活动如下: 一、主题班会:班主任讲述武训生平 12月6日各班级召开纪念武训主题教育班会,由班主任向学生介绍武训的生平事迹和武训精神。 武训(1838-1896),行七,原无名,名“训”是清廷嘉奖他行乞兴学时所赐,字蒙正,自号义学症,谥号义学正。山东省堂邑县(今冠县柳林镇)武庄人。武训先生是中国近代群众办学的先驱者,享誉中外的贫民教育家、慈善家。行乞三十八年,建起三处义学,教育了无数穷家子弟,是中国历史上以乞丐身份被载入正史的唯一一人,被誉为“千古奇丐”。 1.早期经历武训1838年12月5日(道光十八年农历十月十九日)出生在山东堂邑县(今属冠县)柳林镇武家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。原名武七(因在家中排行第七,故名“武七”),亦称武豆沫,清廷为嘉奖其兴办教育之功,取“垂训于世”之意,替他改名武训。武训7岁丧父,乞讨为生,求学不得。14岁后,多次离家当佣工,屡屡受欺侮,甚至雇主因其文盲以假帐相欺,谎说3年工钱已支完。武训争辩,反被诬为“讹赖”,遭到毒打,气得口吐白沫,不食不语,病倒3日。吃尽文盲苦头,决心行乞兴学,20岁时当了乞丐。30岁时,在馆陶、堂邑、临清3县置地300余亩。 2.兴办筹备咸丰九年(1859),21岁的武七开始着手实施他的“伟大”计划,到各地去行乞集资。他头发脏乱,面目污黑,烂衣遮体,但却很快乐,一边走一边唱着自己编的歌谣,四处乞讨,"边乞边佣"。几年下来,这个苦并快乐着的乞丐,足迹所至,遍及山东、河北、河南、江苏等地。 随着款项的增多,武七开始典买田地,备作学田。同时他以三分息给他人放贷,以获得更多的资金。在他49岁时,武七已置田230亩,积资3800余吊。这在当时已经是相当的财力了,可是他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乞丐身份去选择享受,他继续过着赤贫的生活。这时他觉得时机已经来临,决定创建义学,于是他向杨举人提出建义学之事,杨举人说不孝有三,无后为大,武七应先娶妻生子,武七唱道:"不娶妻,不生子,修个义学才无私。" 3.兴建义学光绪十四年(1888),武七花钱4000余吊,在堂邑县柳林镇东门外建起第一所义学,取名“崇贤义塾”。光绪十六年(1890),武七与寺院合作,在馆陶县杨二庄兴办了第二所义学。光绪二十二年(1896),武七又靠行乞积蓄,并求得临清官绅资助,用资3000吊在临清县御史巷办起第三所义学。山东清廷封其为“义学正”,赐给黄马褂和“乐善好施”匾额,准予建立牌坊。 4.人物逝世光绪二十二年(1896)4月23日,武训病逝于御史巷义塾。根据《清史稿》的记载,“(武训)病革,闻诸生诵读声,犹张目而笑”。就这样,武训在众学童朗朗读书声中含笑离开了这个世界,享年五十九岁。 二、学唱《千古乞丐》 通过学生学唱歌曲《千古乞丐》,让学生领会武训先生的高尚品格、伟大精神和义教功德,传递正能量。 三、手抄报传承武训精神 各班的同学们主动绘画手抄报,展示自己对武训精神的弘扬和传承,感叹自己的幸福生活!高年级的同学还自发地通过诵读比赛、书法等形式来展示自己对武训先生的崇拜! 四、课本剧弘扬武训精神 在本次活动中,学校还组织了中高年级进行了以“传承武训精神 共建幸福教育”为主题的课本剧活动,让学生去更多地了解武训,学习武训精神,感受今天的幸福生活。本次纪念武训先生诞辰183周年系列活动,秦闫小学全体师生积极参与,通过学习武训先生的事迹,每个人都怀着一份感恩的心继续把武训精神发扬光大。 (魏英杰)

上一篇:传承武训精神 共建幸福教育——定远寨镇定寨小学纪念武训先生诞辰183周年活动纪实

下一篇:弘扬武训精神 争做好少年——千户营希望小学纪念武训先生诞辰183周年活动纪实